深入理解负载均衡技术:分类、算法和典型架构详解
发布 August 23, 2019 • 1 分钟 • 66 字
负载均衡分类
DNS负载均衡
-
优点
- 1.简单、成本低
- 2.就近访问,提升访问速度
-
缺点
- 1.更新不及时
- 2.拓展性差
- 3.分配策略简单
硬件负载均衡
-
F5
- 性能(200-800W/S)
-
A10
-
优点
- 功能强大
- 性能强大
- 稳定性高
- 支持安全防护
-
缺点
- 价格昂贵
- 拓展能力差
软件负载均衡
-
Nginx(7层负载均衡)
- 性能(5W/S)
-
LVS(四层负载均衡)
- 性能(10-80W/S)
-
优点
- 简单
- 便宜
- 灵活
-
缺点
- 性能一般
- 不具备安全防护
- 功能不够强大
典型负载均衡架构
案例1
- dns地理级别负载均衡
- 硬件本地多集群级别负载均衡
- 软件集群内机器级负载均衡
算法分类
任务平分类
-
轮询
- 无需关注服务器负载、性能等状态
- 只关注服务是否宕机
-
加权轮询
- 根据服务器权重进行任务分配
- 无法根据服务器状态差异进行任务分配
负载均衡类
-
根据任务场景和业务场景的不同指标衡量
- 四层LVS网络设备中的连接数
- 七层Nginx中的HTTP请求数
- CPU密集型系统按CPU负载
- I/O密集型系统按I/O负载
-
难点
- 指标的收集及统计
性能最优类
-
以服务器的角度来分配
- 需采样收集每个服务器上任务的响应时间
-
难点
- 采样周期确定
- 采样关键业务
hash类
- 源地址 Hash
- ID的Hash